殊不知这种水泥砂浆整体覆盖,掩盖了清水砖墙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且可能会加速砖面的破坏印字,在清水砖墙修复技术方面,上海经历了涂色描缝、批平刻缝、贴仿制面砖、砖粉修补、替砖修复等阶段,最终出台了地方修缮规范。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上海已形成清水砖墙修复的稳定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项目经费一般比较充足。目前上海近代建筑外立面修复大多采用外墙专业分包的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培训,已形成几支专门从事外墙修复的分包队伍,有固定的熟练工人,对保护理念的理解、对材料和技术的熟练程度远超一般工人,因此专业的施工队伍大多能较好的理解并贯彻设计师的意图。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在清水砖墙修缮中存在单项经费不足及技术理念落后等问题。
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过程会有很多人参与,就算已经确定了修复的材料、技术,但修复的“程度”仍是由现场指挥者和实施者共同决定的,而不同的人对保护修复的主观理解又千差万别,这也造成了最终效果的差别。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开篇即阐明“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与造园一样,决定一个修复项目成败的关键也是“能主之人”,有时候此人是保护设计师,有时候会是行政管理者,当二者皆不在场时,则由施工者的意图来决定。这些“能主之人”的审美水平在保护修复最终效果呈现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恰恰又是无法完全用技术规范来约束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砖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在“秦砖汉瓦”的时代,烧制砖瓦的技术已较成熟,但受限于物质和经济水平,直到明代才在地面建筑中大规模使用青砖。北方地区开始流行硬山顶建筑,山墙通常用青砖砌筑,南方地区则在重点部位比如仪门采用青砖装饰,且大多经过“磨砖对缝”,工法讲究。
在现场勘察之后,如果项目经费中关于外立面保护的专项经费充足,则可以进入实验室分析;若项目经费不充足,则建议对必须补强的部位进行抢险加固,对易于去除的“污垢”进行现状清理,其余部分保持现状。切不可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成本低廉的“不当”技术进行盲目的修复,因为这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待到经费充足时,可以再次进入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流程。实验室分析需要现场进行材料取样,并记录下材料取样位置、深度及数量。实验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研究,包括颜色新鲜面及风化物、主要成分、表面构造、老化程度等;砌筑材料和勾缝研究:主要成分、水泥或石灰含量、原始配比、原始骨料的成分类型分配曲线及颜色;覆盖面层研究:覆盖层成分、颜色、厚度以及施工工艺等;主要材料水溶盐的研究及评估。此外,还要进行清洗材料实验:选择不同清洗材料进行清洗效果、环境污染度、操作便利度、经济性等对比,筛选出最适合现场操作的清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