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砖墙是建筑外表面的一种典型材质和工艺做法,在中国古代与近代建筑中均较为常见。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2000年以来专门讨论历史建筑中清水砖墙修复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学术文章有10余篇,针对这一小小的问题,似乎讨论的已足够充分,但在保护实践中却依然问题重重,各地使用的修复方法、技术、材料五花八门,专家们一再呼吁应该废止的修复方法,在实践中仍能见到,很多清水砖墙建筑在“不当”修复后,已经发生“修复性破坏”。造成当前这种保护理论与保护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保护清水砖墙时,到底是在保护什么?换句话说,清水砖墙到底有什么价值?哪一部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保护理念和逻辑的混乱造成了实践中的“好心办坏事”。
从清水砖墙的定义来看,“使用质地优良的黏土砖砌筑的墙体,其本身已具有质朴的外观和良好的耐风雨、抗污染性能,因而不另作面层,这种墙称为清水砖墙”古代建筑中作为外立面装饰的砖墙理应纳入清水砖墙范畴。但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清水砖墙建筑则是一种建造范围更广,且成为一种典型装饰风格的建筑类型,近代建筑清水砖墙的价值、保护方法与古代建筑也有所区别。我国古代的制砖技术一直以生产青砖为主,在以木构为主的古代建筑中砖墙主要作为维护结构,表面大多有抹灰层,部分等级较高的建筑采用干摆或者磨砖对缝作为表面装饰,普通民居中也有带灰刀或糙砌的清水墙做法。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大约在明末福建泉州一带的沿海地区开始大量建造“红砖厝”民居。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开埠初期,外国殖民者最早采用的建筑样式通常为外廊式,而外墙材料只能选择中式青砖、土坯砖、石灰等。1853年,英商在上海租界开设了第一家近代大型建材厂——上海砖瓦锯木厂,为租界提供建筑材料。
在现场勘察之后,如果项目经费中关于外立面保护的专项经费充足,则可以进入实验室分析;若项目经费不充足,则建议对必须补强的部位进行抢险加固,对易于去除的“污垢”进行现状清理,其余部分保持现状。切不可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成本低廉的“不当”技术进行盲目的修复,因为这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待到经费充足时,可以再次进入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流程。实验室分析需要现场进行材料取样,并记录下材料取样位置、深度及数量。实验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材料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研究,包括颜色新鲜面及风化物、主要成分、表面构造、老化程度等;砌筑材料和勾缝研究:主要成分、水泥或石灰含量、原始配比、原始骨料的成分类型分配曲线及颜色;覆盖面层研究:覆盖层成分、颜色、厚度以及施工工艺等;主要材料水溶盐的研究及评估。此外,还要进行清洗材料实验:选择不同清洗材料进行清洗效果、环境污染度、操作便利度、经济性等对比,筛选出最适合现场操作的清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