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革命时期的艺术精神,感悟战争时期艺术工作者们的崇高理想,了解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7月26日,我们来到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我们了解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这些作品极富影响力,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我们还细心聆听了讲解员对鲁迅艺术文学院历史的讲述。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联名发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于是,鲁迅艺术文学院相应创立。
在这里培养了大批文艺工作者为争取抗战胜利而不懈努力。为致敬经典,缅怀革命艺术家,我们开展了主题为向经典致敬,《黄河大合唱》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的实践活动。
我们了解到《黄河大合唱》的词是诗人光未然路经壶口见黄河逶迤,瀑布奔腾,气势磅礴汹涌,想到正当民族危亡,日寇凌虐,不由心潮澎湃。翌年三月,长篇组诗《黄河》写就,后经作曲家冼星海作曲,完成了著名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的曲子是冼星海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期间所作。当时早春里天气寒冷木炭不足,条件简陋,连张纸都稀缺更不用说谱纸了,所以只能在普通纸张上划好格子,当做谱纸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冼星海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将曲子完成了。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赞誉《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同时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学唱了《保卫黄河》这首革命经典歌曲。激昂高亢的歌声、振奋人心的旋律将实践团的成员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我们看到了革命艺术家们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身影,听到了革命艺术家奔走呐喊宣传抗日的呼号。合唱完毕,每个人都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我们愈加懂得在革命的峥嵘岁月中革命者、战斗者乃至中华儿女的不易。
《黄河大合唱》回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必胜信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抚今追昔,忆苦思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此,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学习老一辈革命艺术家修身立德、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伟大品质,坚决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奉献我们的热血和青春!
撰文:刘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