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水砖墙的定义来看,“使用质地优良的黏土砖砌筑的墙体,其本身已具有质朴的外观和良好的耐风雨、抗污染性能,因而不另作面层,这种墙称为清水砖墙”古代建筑中作为外立面装饰的砖墙理应纳入清水砖墙范畴。但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清水砖墙建筑则是一种建造范围更广,且成为一种典型装饰风格的建筑类型,近代建筑清水砖墙的价值、保护方法与古代建筑也有所区别。我国古代的制砖技术一直以生产青砖为主,在以木构为主的古代建筑中砖墙主要作为维护结构,表面大多有抹灰层,部分等级较高的建筑采用干摆或者磨砖对缝作为表面装饰,普通民居中也有带灰刀或糙砌的清水墙做法。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大约在明末福建泉州一带的沿海地区开始大量建造“红砖厝”民居。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开埠初期,外国殖民者最早采用的建筑样式通常为外廊式,而外墙材料只能选择中式青砖、土坯砖、石灰等。1853年,英商在上海租界开设了第一家近代大型建材厂——上海砖瓦锯木厂,为租界提供建筑材料。
保存并修复清水砖墙表层的色彩、肌理、砌法、拼花、线脚、灰缝等,是保护近代建筑整体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改变色彩、肌理、砌法、拼花、线脚、灰缝的修复方法,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清水砖墙本身以及近代建筑整体的艺术价值。岁月价值:奥地利艺术史学家李格尔提出的“岁月价值”,是指时间在建筑物上留下的痕迹,即通常所说的“历史沧桑感”,更通俗的理解是类似于历经沧桑的“古董”表面“包浆”所特有的价值。对于近代建筑中的清水砖墙而言,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之后,墙体表面会逐渐风化并在色彩上呈现出斑驳的状态,罩上了一层“古色”,这是时间和自然力在外立面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岁月价值”反映出近代建筑“真实”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修复清水砖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这份“沧桑感”。如果将外立面粉饰一新,原本目的可能是为了美观,但实际上是以“美”掩“真”,且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审美。而清水砖墙表面的“古色”却能提供一种独特的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审美体验,这不是简单的依照原形制 ** 一个立面所能给予的。
即便是在近代建筑保护技术方法处于领先的上海,出台“负面清单”也是当务之急。当前在工人中流行一种“满敷砖粉、打磨出底”的修复技术方法,简单清洗砖墙表面后,即采用砖粉盖满整个墙面,然后用角磨机打磨,直到露出老砖砖面,将所有难以去除的“污垢”全部磨去,而原来缺角、风化、剥落的部位因满盖的砖粉而修补平整。这种工法修复后的清水砖墙虽然远观整洁,但近观却造成破坏:一是打磨属于物理清洗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损坏原始砖墙的表面,而砖在烧制过程中,表面因温度高而更坚硬,加上表层老化后共同形成了防护层,角磨机会在砖表面留下一圈圈弧形的打磨痕迹,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具有保护作用的表层,使得砖面更容易发生风化等新生病害;二是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并破坏了岁月价值,所有的砖墙被无差别的打磨掉表面的“污垢”和带“古色”的面层,而且根据规范浅表风化或微小缺角不用修复的部位也会被“过度修复”。但这种工法一来不需要挑选材料进行细致的清洗,二来不用逐块修补砖面的缺角、风化、剥落,能大量节省施工现场的人工,大大节约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广泛使用。这也更加说明出台“负面清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