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定清水砖墙的修复目标,即修复所要达到的“程度”,必须要建立在“价值评估—现场勘察—实验室分析—现场试验”等一系列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价值评估的结果,参考项目的经费预算、技术的难易程度等,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决策。这种决策机制可以用来表示。做好历史价值评估,要对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近代大城市尤其是开埠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会有建筑图纸、历史档案和照片影像,通过查阅档案、报刊杂志、纪念册等,可以深入了解建筑历史演变过程。尤其是要了解清水砖墙的建造历史和修缮历史,厘清清水砖墙的建造年代,表面如有覆盖层的话是什么时候加的,当时覆盖的原因是什么,尤其要注意是否是因为原来的清水砖墙损毁严重而进行的覆盖,那么在去除覆盖层后可能会引起新的病害问题。此外,还必须关注该建筑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关联,一般从保护对象的公布名称中就可以看出,要尽可能弄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或重要历史人物居住时期,建筑外立面的状况,是否已经有覆盖层。
如果清水砖墙表面的覆盖层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或者艺术价值,则同样应该评估覆盖层所具有的岁月价值,综合分析后再确定是否加以去除。经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岁月价值的评估,可以将清水砖墙表层分为3种状态:有价值的历史覆盖层、无价值的历史覆盖层、有沧桑感的砖墙面层。现实工程案例中,各种不同时期的添加物、不同的材质和保存状况往往会出现在同一栋建筑或同一面墙体中,清水砖墙很难有一个理想的单一状态,因此不能武断的采用单一标准,简单的将外立面恢复到历史上“所谓”价值最高时期的外观,因为这种风格“统一”的外观可能在历史上从未真正存在过。清水砖墙不同部分的价值侧重点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面墙也可以根据价值评估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修复目标和修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近代建筑的现场勘察主要包括形制勘察和病害勘察两部分。外立面形制勘察重点关注建筑立面形制风格、立面材质类型、覆盖层材质,同样也要关注结构形式;外立面病害勘察包括墙体缺损、裂缝裂隙、生物侵蚀、风化、空鼓、剥落、泛碱、水渍、烟熏、锈蚀痕迹、人为涂写,以及油漆、涂料、水泥、瓷砖等覆盖,以前修复时采用的不当修复材料和化学防护等。
即便是在近代建筑保护技术方法处于领先的上海,出台“负面清单”也是当务之急。当前在工人中流行一种“满敷砖粉、打磨出底”的修复技术方法,简单清洗砖墙表面后,即采用砖粉盖满整个墙面,然后用角磨机打磨,直到露出老砖砖面,将所有难以去除的“污垢”全部磨去,而原来缺角、风化、剥落的部位因满盖的砖粉而修补平整。这种工法修复后的清水砖墙虽然远观整洁,但近观却造成破坏:一是打磨属于物理清洗方法,不可避免的会损坏原始砖墙的表面,而砖在烧制过程中,表面因温度高而更坚硬,加上表层老化后共同形成了防护层,角磨机会在砖表面留下一圈圈弧形的打磨痕迹,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具有保护作用的表层,使得砖面更容易发生风化等新生病害;二是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并破坏了岁月价值,所有的砖墙被无差别的打磨掉表面的“污垢”和带“古色”的面层,而且根据规范浅表风化或微小缺角不用修复的部位也会被“过度修复”。但这种工法一来不需要挑选材料进行细致的清洗,二来不用逐块修补砖面的缺角、风化、剥落,能大量节省施工现场的人工,大大节约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广泛使用。这也更加说明出台“负面清单”迫在眉睫。